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备“生态人格”的新时代青年,市北高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视角下生态科技教育探究活动”,近日,学校语文组青年教师郭金翠开设了题为《说“木叶”——把握语言暗示特征,感悟语文生态之美》的生态科技教育主题研究课。
课程一开始,郭老师通过一则关于木树之“辩”的朋友圈分享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梳理并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后,同学们已经从理论上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要想真正地解决“木树之辨”问题,还是要深入诗歌之中来探讨。郭老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完成活动一的第一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林庚先生的观点来为古诗填空。同学们在引导下有逻辑地分析了诗歌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木和树的在艺术形象领域的暗示性特征的不同,林庚先生也是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郭老师引导学生对已学古诗的遣词造句进行思考。“病树前头万木春万木春”可不可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呢?同学们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在讨论和分享中读出了诗的新意。
在活动二中,郭老师带领大家跳出木树之辩的范畴,进入到广阔的诗歌海洋中,总结出分析诗歌意象暗示性特征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
同学们成功运用了所学方法,对诗歌中常见的“落花”“落红”以及“柳”的意象暗示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郭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由理论到实践最后再回到理论的升华,她指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内容。正因为树木有着四季的变化,木、树、叶才会有不同的暗示性特征。了解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内涵需要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的形象,如树、花、云、水、月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学性内涵。同学们也应多多关注生态,在生态中寻找语文之美,在语文中写出生态之美。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备“生态人格”的新时代青年,市北高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视角下生态科技教育探究活动”,近日,学校语文组青年教师郭金翠开设了题为《说“木叶”——把握语言暗示特征,感悟语文生态之美》的生态科技教育主题研究课。
课程一开始,郭老师通过一则关于木树之“辩”的朋友圈分享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梳理并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后,同学们已经从理论上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要想真正地解决“木树之辨”问题,还是要深入诗歌之中来探讨。郭老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完成活动一的第一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林庚先生的观点来为古诗填空。同学们在引导下有逻辑地分析了诗歌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木和树的在艺术形象领域的暗示性特征的不同,林庚先生也是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郭老师引导学生对已学古诗的遣词造句进行思考。“病树前头万木春万木春”可不可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呢?同学们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在讨论和分享中读出了诗的新意。
在活动二中,郭老师带领大家跳出木树之辩的范畴,进入到广阔的诗歌海洋中,总结出分析诗歌意象暗示性特征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
同学们成功运用了所学方法,对诗歌中常见的“落花”“落红”以及“柳”的意象暗示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郭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由理论到实践最后再回到理论的升华,她指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内容。正因为树木有着四季的变化,木、树、叶才会有不同的暗示性特征。了解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内涵需要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的形象,如树、花、云、水、月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学性内涵。同学们也应多多关注生态,在生态中寻找语文之美,在语文中写出生态之美。